back

OpenGMS Lectures(三): Reflections on urban space and mobility: an information scene perspective

2020/06/19

北京大学刘瑜教授于6月19日应邀作客“OpenGMS系列讲座”,通过线上会议作了题为“城市空间和流动性,信息化场景下的一点思考”的报告。

刘瑜教授的报告主要从流动城市、数据模型、未来的移动性三方面展开。首先刘瑜教授探讨了城市的本质,作为人类生产生活高度聚集的一个区域,人的交互机会在城市规模增长时呈现超线性关系。从生物学的细胞结构受到启发,给出了城市细胞的定义,刻画了城市的基本的单元。给出流的概念更好刻画了城市内部的人类生产活动,使得地理学更具科学性,城市的层次结构使得地理建模更加清晰,同样体现出城市复杂的规律。对于地理单元来说,基于大数据刻画出在交互的强度构成了一个网络,网络给它的城市的结构是密切的联系。透过网络研究结构,同样网络也在随着时间的演化,这也有助于理解城市层次性以及它的组织结构。在全球疫情背景下,刘瑜教授的研究以首都北京为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城市细胞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流动性和交互从经济学上来讲带来效应,但是从传染上来讲,它就会带来疫情的传播。最后刘瑜教授谈了对于未来移动性的思考。好奇心驱动着人类流动性,因此未来流动性不会减弱。随着5G万物互联的时代的发展,部分流动性或许是可以被替代,人的出行的结构就会发生变化,出行的自由度和这个意义更加提高。 最终的目的使得人的在城市里面是城市里面移动更加自由,更加高效,提高人的生活的质量。另一方面由于由于信息化手段的提升,城市扁平化,多中心结构化,提供通讯设施来提高移动的效率,可以管理人的移动并为人的出行提供更好的推荐。刘瑜教授的报告从社会感知到城市细胞的定义,再到基于流来分析城市整体的细胞之间的相互作以及能量交换,给了我们发现问题的很好的思路,从真实社会和亲身感知中来的。在自身科研道路上如何树立我新的认知点,给予了我们很大启发。最后刘瑜教授回答了与会师生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获益匪浅。

刘瑜教授,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博雅特聘教授、副院长。长期致力于支持地理空间模型与分析方法研究,针对地理大数据提出的社会感知理论及方法在国际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负责基金委杰青项目等国家科研项目,担任地理科学国际刊物Computers ,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副主编,获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中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奖项。